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
项目名称: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创新的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人:陈可冀,史大卓,徐浩,殷惠军,张京春,蒋跃绒,王承龙,高铸烨,薛梅,尚青华,缪宇,王培利,郭春雨,马晓娟,付长庚
成果简介: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事件的病理基础,炎症反应是其重要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血瘀是冠心病中医主要病因病机,为什么有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长期稳定,有的发生事件?单用血瘀难以诠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与毒邪致病的骤烈性和腐肌伤肉特点极为相似。由此,我们提出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假说并进行了 10 年的系统创新研究
(1)创新了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理论体系。
针对稳定期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这一重大问题,在血瘀基础上首次提出冠心病“瘀毒”病因学说。通过系统文献研究、大样本队列研究,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再发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因毒致病的辨证量化诊断标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配伍解毒药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为病证结合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了证据。
(2)建立了病证结合的病因病机研究新模式
病因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医临床疗效提高的突破口。本项目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蛋白质组学、数据挖掘等技术方法,建立了临床问题-理论假说-文献溯源-人群研究-实验佐证-临床验证-转化应用有机结合的病因病机研究新模式。
(3)阐释了冠心病“瘀毒转化”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
基于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指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了冠心病稳定期证候演变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证实了“因瘀致毒、毒瘀互结、因毒致虚、因毒致变”是稳定期冠心病再发事件的关键病因病机。
(4)发现了活血、解毒作用机制差异及“毒”证潜在分子标记物。
模拟不稳定斑块、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过程,建立了“瘀毒相关”的系列动物和细胞模型,证实活血药配伍解毒药抑制炎症、稳定斑块作用优于活血药,阐释了活血解毒与单纯活血作用机制差异, 基于蛋白质组学发现了“毒证”潜在分子标记物-间 a 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 H4。
上一篇: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
下一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