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

项目名称: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

  项目名称: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欣志,付建华,李磊,任建勋,孙明谦,苗兰,侯金才

  成果简介:

  (1)提出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新思路:依据疾病的证、症、病临床特征和客观指标,将临床诊疗的技术、方法、指标等模拟到动物,创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证、病及病证结合模型;在新建模型的基础上,以中药药理学为核心,结合中药化学、药代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2)建立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新方法:通过临床文献回顾性研究,总结与临床证候客观表现相关的实验室客观化指标,吸收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前瞻性试验设计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研究,获取疾病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指标,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血液学、生化学及组学等生物学指标作为疾病临床标志性指征,建立“拟临床”研究的临床指标体系,为动物模型的“拟临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3)制备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新模型:在“拟临床”研究思路指导下,提出了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三原则。制备了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大鼠气滞、气虚血瘀证等6种重复性、稳定性好、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制订了动物模型证候的诊断及评价标准,建立了动物模型生理病理指标在体实时同步观测的方法。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角度分析疾病证候的特点。模型已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ms Clinical Applications》(美国)、《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等专著。

  (4)构建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创新体系:以拟临床动物模型为主体,通过新建的6种拟临床动物模型与24种改进模型,整合临床与药理的评价技术、指标,明确了中药及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成分间的交互影响,构建了治疗心血管病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应用该体系对治疗冠心病不同证型的中药方剂进行药效学评价,明确了方剂益气、活血、祛痰、通脉等功效的药效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解释了方剂的功效及其配伍规律。

  (5)搭建了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平台:在建立治疗冠心病中药药效学“拟临床”研究与评价体系同时,课题组又新建了脑缺血,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糖尿病及并发症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及相关的药效学评价体系,共同搭建了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平台。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