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

项目名称:病证结合动物“拟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

  项目名称:病证结合动物“拟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李欣志、任建勋、李磊、任钧国、付建华、苗兰、于震、孙明谦、马晓斌、苗阳、陈可远、马永刚、杨斌。

  成果简介:

  (1)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在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反映证候的表现特征与客观指标。结合临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其表征和相应客观指标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动物创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与临床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尽可能符合疾病和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

  (2)建立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循证依据。通过冠心病文献回顾性分析与临床前瞻性研究,发现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比例逐年增加,血糖、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反应是痰瘀互结证的主要临床客观化指标,为模型建立提供了循证依据。

  (3)创建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采用冠脉介入技术造成内皮损伤和高脂饲料长期喂养的方法,制备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

  (4)建立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及评价标准。将包括主症、兼症、舌象、脉象在内的四诊信息在动物上进行客观化分级评分,模拟临床辨证进行客观、动态、量化检测和证候评价。

  (5)创建模型动物“拟临床研究”新技术、新指标。建立了小型猪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彩色超声心动、无创血流动力学、30点胸外体表心电图等在体实时同步观测方法;并鉴定出参与免疫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的差异蛋白,为证候病理演变提供分子依据。

  (6)提出 “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通过血液流变学、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冠脉内皮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证候理论,发现了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