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

项目名称: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

  项目名称:基于脉的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王筠、任钧国、林成仁、付建华、徐立、郑咏秋、任建勋、韩笑、孙明谦、苗兰、宋文婷、李磊、丛伟红、姚明江

  成果简介:

  (1)确证了能量及其代谢是“气”的基本生物学基础 。在气血理论的框架范围内,我们从临床、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开展了“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研究发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气虚血瘀证大鼠、氧糖剥夺神经元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存在明显异常,三羧酸循环及糖酵解能量代谢途径发生障碍,上述结果初步确证了能量及其代谢是“气”的基本生物学基础。

  (2)提出并阐明了“气虚血瘀”的“气、脉、血相关”病机学说及生物学内涵。传统气血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说明了气、脉、血三者关系密切,但“脉”在“气虚血瘀”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项目组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与脉相关的血管功能异常是“气虚血瘀”的关键环节,能量代谢异常贯穿了“气虚血瘀”的全过程。了脉(血管)在“气虚血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气虚于脉而血瘀,血阻于脉则 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气、脉、血相关”学说。

  (3)建立了以“气、脉、血相关”学说为指导的“气虚血瘀”的评价技术体系。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分别建立了慢性小型猪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以及多种心肌细胞及神经元拟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虚血瘀证动物证候评价的新方法以及益气活血中药功效的评价技术体系。

  (4)揭示了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气虚血瘀”的内在调控机制。 以双参宁心胶囊和塞络通胶囊为代表的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改善血管的功能及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揭示了益气活血方药对“气、脉、血”的联动调节作用。